五代末年,周世宗柴荣收复过燕、云十六州中的潮、莫二州。宋朝建立后,宋太宗曾试图收复其余各州,然而两次尝试都失败了。
头一次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的亲征,上文已经讲过。第二次发生在雍照三年(公元986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宋朝取胜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早在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九月里,辽景宗取律贤去世,儿子耶律隆绪登位,年纪才十二岁,国事由萧太后掌管。耶律隆绪就是辽圣宗,在位四十八年,对于人才吏治,都很注意,是过代出色的政治家。他即位后,于统和元年(公元983年),把国号改为“大契丹”,后来到辽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时又改称“辽”。萧太后在杨家将故事里是“北番”的首脑人物,这一点在历史上确有根据。辽朝的后族都是萧氏,只有太祖阿保机的 后述律氏,是个例外。《辽史·后妃传》一共收了十三个潇后。这位景宗睿(rui锐)知皇后,名叫萧绰,小字燕燕,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政治家。杨家将故事讲的是宋、辽两国相争的事迹,萧太后是
敌对方面的首脑,往往被人们看做一个十足的坏人。其实,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只能够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能采取简单化的不是一切都好、但是一切都坏的看法。景宗死时,萧绰年方三十,便挑起国家大事的重担。她被尊称为承天皇太后,掌权二十七年,在她有生之日,是真正的辽朝皇帝。
萧太后很能用人。她和耶律斜轸、韩德让主管朝政,派耶种休哥总理南面军务,也就是负责对宋期的军事行动。那律斜轸利耶律休哥,都是在打欧宋太宗第一次北伐的战争中的有功之臣,萧太后重1这两个人,是做得对的。韩德让大概就是传说中大元帅韩昌(延寿)i原型。他原籍玉四,是韩匡霸的儿子,本来1德让。统和十九年(公元1001年),
赐名德昌。后来又赐姓、赐名,改叫耶律隆运。玉田韩家,世代做辽朝大官,到他已是第三代了。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时,他是辽的南京留守,防守幽州,很出了一番气力。他极受萧太后宠信,权势很高,后来做过大丞相,封齐王,又改封晋王,是萧绰当朝时的第一个大红人。
照上面所说,辽朝的政局是稳定的,怎么又说宋朝有可乘之机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最宗死后,政局不大好办。萧绰说的“母赛子弱,族属雄强”,确是事实。如果那些大贵族反对她,各族各部想闹分裂,辽朝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幸而耶律斜轸、韩德让表示全力支持,萧绰才得放心。这种形势总得要经过几年工夫,才能完全稳定下来,所以在统和初年,辽朝形势并不太好。另外一个因素,是一部分奥丹贵族和韩德让存在矛盾。辽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对萧绰和韩德让的关系,颇有点流言蜚语。有人喝醉了酒,随便传播宫廷秘事,险些儿被杀。韩德让要加强对各方面的控制,于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建议禁止官吏、军民无故聚众私语和冒禁夜行,太后立即批准实施。统和三年,贵族耶律虎古在朝堂上触犯了他,他从卫士手里拿过兵器,当场把耶律虎古打死。他的权威太垣赫了,当然会引起贵族的不满。由此看来,辽朝统治集团内部,是隐藏着矛盾的。宋闻乘此时机举行北伐,是有道理的。
北征军的声势很浩大,三支军队分路前进。作战计划是这样:大将曹彬等统率大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慢慢地向幽州推进,吸引敌人的主力,这是东路军,也是宋
朝的主力军,田重进等一路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攻取河北西北部和山酉东北部各地,这是中路军,潘美等一路出雁门关,攻取山西北部各地,这是西路军。田、潘两路人马猛攻猛打,得手以后,再一同东进,会合曹彬大军,去收复幽州。象拔一棵大树,把枝叶都砍掉了,树干就容易拔除。这确实是很好的战略,可惜执行的时候,却给摘乱了。
中路军和西路军进展很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杨家将在潘美率领的西路军中,立下了特别优异的功劳。
西路军的主将是潘美,杨业是副将,另外有两个监军,名叫王优(shen申)、刘文裕。两个监军的官阶都比杨业低,一个是刺史,一个是团练使,但是他们的身份是监军,朝中无亲的杨业,不得不忍气吞声受他们压制。至于潘美,身份比前几年更高了。他已把女儿嫁给了太宗的儿子韩王恒(即后来的真宗),和皇帝做了儿女亲家。传说中潘仁美是国文,女儿是太宗的西宫,虽则不是事实,但潘美皇亲的身份并不虚假。杨业在这样一个统帅手下当将官,日子当然不会好过。史书上对西路军的战绩,都说潘美如何如何,其实冲锋陷阵都是杨业的事。
这年三月,西路军儿万人马从代州出发,向西北出雁门关,打败当面的敌军,乘胜进攻寞州,又获胜利。辽朝寰州刺史赵彦辛投降。寰州的西南面便是朔州,宋军移兵西指,辽朝知节度副使赵希赞马上献城归降。接着,宋军向东北挺进,进攻应州,辽朝节度使艾正等,也献城投降。四月初,宋军攻克应州以北的云州。在前后不满一个月时间里,西
路军连下四州,差不多完全收复了山西北部石晋时割让的土地。
杨家将战功的实况如何?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很不清楚。他们不是宋朝的红官,事情又出在边境,战功没有被封建王朝的史官详细记载下来,在史书上只留下了一点影子。然而,这点影子也透露了一些真消息。《宋史·杨业传附杨延昭传》说,杨业领兵攻应州、朔州,杨延昭当先锋。他在朔州作战时,手臂上中了一箭,入肉很深,不但不退,反而战斗得更勇猛。
看了这条简单的记载,只要略加一点想象,就可以出现这样的形象:杨家两代英雄,催动疾驰的骏马,挥舞雪亮的刀枪,和成千上万勇健的战士在一起,以排山倒海的声势,向敌人冲杀过去。杀声震动原野,强悍的契丹骑兵谅慌地溃散、逃跑了。
胜利给人民以难忘的印象。多少年过去了,人民忘不了当日杨家将的功劳,到处传说他们的战斗故事。当地的人民讲起来,自然还要指点他们屯兵的地点,因此,后来雁门关附近山上,便有杨六郎尝(zhai债)等地名。
在杨业领导下,宋军将士人人用命,都能出力死战。如将官薛超在寰州城下作战时,身受数伤,血染战袍,仍旧从容自若地指挥军士进攻。可惜史书上记载极少,我们也无从叙达了。
胜利是受到当地居民拥护的。辽朝的汉族官员纷纷献城投降,可见他们本来就不满意契丹贵族的统治。此时距
石晋割地正好五十年,此时的父老就是旧时的 难,当年各地军民不愿改属契丹的情况,如云州闭城拒守七个月,最后守官率石敬增命撤回内地等等,他们自然还有印象。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心早已灰了、冷了,想不到居然在有生之日,看到了中原王朝的军队,怎能不欣喜欲狂呢?史书记中路军的战绩时说,蔚州一带豌勇的边民争相团结,袭击辽军,有的乘黑夜潜入城垒,新 首级,来,宋营。宋太宗得知这情况,下诏命令明立赏格,招募边民从军,从此应募的人极为踊跃。这种情形,在西路军中当然也完全一样。杨家将打的,正是这样一场深得人心的战争。
四路军连战连胜,中路军经过激烈的战斗,也取得可观的战绩。中路军的主将是田重进。这支部队从注州(今河北定县)1发,穿过今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东段,进攻飞狐(今河北洪源)、蔚州一带。这里山路崎岖,行军极难。宋军到达辽境的飞弧南口,便设下埋伏。辽军猛将大鹏翼率援军赶到时,宋军静缺已久,造成了以逸待劳、反容为主的有利条件。田重班部下 贵勇将,叫做荆嗣,他统兵进击,出为死战,终于打败江军。表后,大鹏翼被宋将高化俘获。这是对辽军很大打击。
用i注消灭了大鹏浆,,逃而攻克飞狐、灵丘(今属河主)。月,可得荆铜力战之功,夺取了蔚州。
正当西、中两路人马滤本上达到战略目标的时候,却传来了宋军主力东路军曹彬大败的战报。曹彬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他的东面还有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一
军,是他的侧翼。宋太宗的意图是,要他们慢慢地i军,只是做出伴攻幽州的模样,吸引辽军的主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支援山后各州。所谓山后,就是指军都山、太行山以西各州,也就是宋朝中路军、西路军作战的区域。
可是,曹彬、米信等并没有切实执行这个命令,他们的行动相当迅速。宋朝朝廷得到的第一个捷报是,曹桃攻克固安(今属河北)。西路军刚得寶州,曹彬已经攻克幽州以南的重镇涿州(今河北涿县),四月初,米信在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大破辽军。太宗得报,很觉得惊奇,又很担心运粮路线受到辽军的破坏。
事实果然如此。辽朝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因兵少不敢出战,只派少数部队,或则虚张声势,或则袭击宋军的运粮队伍。曹彬在涿州停留了十多天,苦于粮食不足,只得退回雄州(今河北雄县),他们在雄州得到中、西两路军连获胜利的消息,将领都觉得丢脸,吵着要进兵。曹彬没有办法制止,只得带足粮草,第二次进攻深州。这时,辽军已集结大批援军,萧太后和圣宗亲临前方,进驻涿州以东五十里处,命耶律休哥等以少数兵力阻滞宋军。曹桃大军边打边进,百把里路,用了二十天方才到达。他们虽则再得涿州,然而兵力已极疲乏,加以天气炎热,粮草也难接济,面对着辽军主力,无法抵敌。曹彬只得再一次下令撤退。这次撤退,与第一次完全不同,因为军心动摇,一经辽军追踪,队伍便完全瓦解,造成大溃退的局面。五月初,退到歧沟关(在今涿县西南、拒马河北),被耶律休哥率领的军队追上,宋军大败。逃过拒马河
时,人马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余部逃到高阳(今河北高阳东),沿路受到辽军冲击,又损失了几万人。
这是决定性的失败,宋太宗只得下令退兵。田重进军退还定州,潘美、杨业退还代州。
这次北伐失败后,宋朝再也不敢出兵争夺燕、云十六州了。
来源 : 沈起炜著.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 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