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行遍及 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 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它是源于古代陕西、 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长安生长壮大起 来的,经历了几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 “秦”,秦腔便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算。
回顾历史的变迁,从文学的角度来审视秦腔,它是一种民族文化,即地球东 半球上中华民族华夏的一种表现形态;从艺术形态上讲,它是一种声秦剧种,是 中国戏曲声秦系统中以“秦声”为声秦的剧种。由于它孕育于秦地,所传承的自 然是秦文化的精神品格,因而它成为“西秦文化”的一种载体。其结构特点,是 一种游戈不定的非平衡性的耗散结构,能吸纳各种艺术为自己所用,所以它能够 永葆青春,长期发展不衰。秦腔作为造型艺术,既重视其作为高台教化的思想内 容,又讲究外形的美观,即形式美,这就是脸谱造型、戏服颜色、图案以及形体 动作设计的美观大方,绚丽夺目,使参与戏曲的各个部分都成为一件单个的艺术 品,同时也将其内在美外化,诉诸观众的耳目,增强和显示它作为视觉艺术的美 学价值。
做为关中地区普遍流传的民间戏曲文化,还在西安设有专门的秦腔表演剧场 一西安易俗社。平常关中农村高龄老人去世或已故三周年纪念当天请民间戏班前 来搭台演唱,区别在于这种形式的表演穿着便装。正规的秦腔表演需要服饰衬托, 大众化的艺术形态决定了其对于关中服饰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腔戏服款式一般情况下为长袍,服装色彩根据人物所处的朝代、地位等级 有所区别,精华之处就是传统图案纹样的造型。秦腔戏服的纹样,十分精致美观, 它在秦腔戏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少数素色戏服,绝大部分的戏服都有纹样, 在盔头和戏鞋中,同样如此。因此,可以说传统秦腔戏服是一种以装饰纹样美饰 的服装。传统秦腔戏服的图案设计是一门个性很强的舞台美术艺术,其专业特色, 一是民族性;二是传统性;三是因继承传统任务而带来的创作上的艰巨性。传统 秦腔戏服图案设计的基础在于继承传统戏曲图案。传统秦腔戏服图案艺术历史悠 久、博大精深,艺术积淀丰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秦腔戏曲的 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图案设计风格,随着秦腔戏曲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传统 秦腔戏服的图案也在逐渐改变。它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的戏曲文化中独 树一帜。因此,我们必须忠实地继承这一艺术传统,并以此作为设计基点,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秦腔戏《锄美案》选段中的剧照如图(3-28)所示,左侧演员服饰装扮将古 代的公差戏剧化,长袍的服饰纹样与古代皇帝龙袍相似,在现实中的古代是不可 能穿着的。图案采用龙纹,可以看出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对“龙文化”的崇拜, 在现代的生活中,部分“唐装”的图案纹样设计和其相同,但在纹样大小和排列 方式上有所不同。
秦腔戏《隔门贤》选段中演员们所穿着服饰(图3-29),款式结构相同,图 案形式相同,但细节有变化,通过刺绣的方式展现图案纹样,也可以看出刺绣在 戏服的制作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成份。
秦腔艺术立足于关中民间,民间服饰的制作中就必然会有借鉴于秦腔戏服形 式或纹样的元素,如“补子”服装形式、传统的花卉纹样等。它们在各自不断发 展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对于研究民间服饰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张欣刚著《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