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关中服饰

在历代服饰的流变趋势中,关中人在明清以至近代的衣饰保持了传统的式样,又进一步简化。主要包括头上戴的帽子,脖子上围的围巾,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袜,等。此外,还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临潼县志》记载的临潼人从清末到现代的穿衣习惯,颇能代表关中人的衣饰风俗。

(一)帽子、围巾

民国时期,政府公务人员、地方绅士和读书人头戴礼帽;商人戴瓜皮缎帽,顶上饰有红蓝色的疙瘩; 学生戴有檐帽;少数农民戴毡制船形帽,多数农民则用白布巾或蓝布巾包头,妇女头顶青蓝色的帕子。

20世纪50 年代,男子平时时兴戴八角帽,冬季戴栽绒黄军帽。女子时兴蓝包头,红、绿围巾。60 年代,男女都喜欢戴黄色单军帽,女子则时兴花包头。70年代,男子时兴戴蓝毛呢带檐帽,女子则用纱巾代替了围巾包头。80年代,男子时兴戴鸭舌帽,城里的女子以毛织线帽代替了纱巾,乡下女子时兴拉毛围巾。

近年来,青年人已不习惯戴帽子,多留长发,少数人的发式已经很难分辨出男女。

(二)衣服

从衣着款式上看,清代的男子身着长袍、马褂; 女子上身穿大襟袄,下身穿花边盖足褶裙,手腕上戴镯子,指头上戴箍子,两耳坠环子。到了民国时期, 男子穿长袍而不套马褂。女子平时不穿裙子,走亲戚时才穿。当时,公务人员穿中山服,也称制服;绅士、商人穿绸缎长袍;医生、教师多穿制服;工匠多穿便衣;农民上身穿短袄,下身着宽裤,扎绑腿,束上宽宽的布腰带。

从服色上看,老年男子多青色,青壮年男子多蓝色;老年女子多青色,青壮年女子多红、绿色;小孩多花色;公务人员着灰、蓝、黑三色,学生多灰、蓝色。

从形态上看,秦人的衣服在民国初时兴宽、大、短,后来时兴窄、细、长。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四个兜、九个扣的中山服。20 年代后,女人开始穿旗袍。30 年代,县乡城镇人时兴穿大氅。

从质料看,民国初期洋布逐渐代替了乡村的土布;中期出现斜纹布,时兴“阴丹士林”布;末期时兴“织贡呢”、“冲服呢”和“礼服呢”等布料。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干部、知识分子开始穿列宁服上衣外套,内套后下摆为半圆形的白衬衫,俗称羊尾巴。60 年代,时兴三个兜的衫子,冬季穿绒翻领大棉袄。70 年代时兴中山服。80 年代,料子、西服开始发展到农村。医生、护士、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 平时多穿工作服,所着便服近似干部服。农民的服饰变化最大,斜襟衫变为对襟衫,土布变为洋布,大档裤变为制服裤,皮带代替了腰带。男子衣服多为一身蓝、灰色,女子多为彩色,上衣为红、绿、花色,下身为蓝、青、黄色。关中的一首民谣说到人们服装衣料的变化:

五十年代土包子,六十年代斜道子, 七十年代的确良,八十年代穿料子。

土包子,指土布;斜道子,指华达呢一类布料子;的确良,指化纤布料;料子,指高级化学纤维及毛料子。从服饰衣料的变化中,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三)鞋袜

清代女子缠足,扎腿带,穿木履。民国时期,女子开始放足,平时男女穿的都是手工纳绱的黑色布底布帮的布鞋,冬季棉鞋的两层鞋帮里蓄着棉花,俗称“窝窝”。下雨天,城里人穿上了胶底鞋,农村人穿的是木制三足绑在脚上的“泥屐子”。男女穿的袜子,都是用粗布缝做。民国三十年后,乡间人才穿上手摇机制的线袜,俗称“洋袜子”。

20 世纪50 年代,关中人开始自做黑条绒布底大方口鞋,一直流行多年。直到70 年代,男女讲究穿 “力士牌”胶底球鞋,又时兴各种塑料底鞋。80 年代, 年轻女子喜欢穿高底鞋,年长者则喜欢穿平底布鞋。

关中服饰特点

关中人的服饰习尚,表现了地域性、时令性、实用性、礼仪性、阶层性、时代性等诸多特点。

(一)地域性

是指关中大地出产棉花,所以过去的衣服以家织布料为主。据《诗经》中《豳风·七月》的“蚕月条桑”、唐诗中“秦桑低绿枝”的描写,关中人在古代也养过蚕,但后代已经很少养了,所以丝绸衣料已经变成奢侈品。

(二)时令性

是指为适应关中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人们冬季多穿黑色的棉衣、棉裤,农村的老年男子腰里裹着又宽又厚的布腰带,用以保暖;夏季多穿浅色的单层布衣、布裤,用以取凉。

(三)实用性

是指农业田间劳动多是站着耕地、播种、施肥、扬场,蹲着锄地,腰弯着割麦,动作幅度很大,因而无论冬夏的衣着,都是比较宽、大、短的衣裤。

(四)礼仪性

是指秦人在特殊场合的衣饰很讲究礼仪。过去,秦人的衣着简单、朴素、实用,一般人也不太讲究衣着。一件衣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除非是过年,平时很少换上新衣服。但是,有几个关键时刻,却很讲究礼仪。一个是走亲戚,再贫穷的人家,也要换上一身新衣裤,表示对人家的尊重。再一个是定亲,哪怕是借钱,也要给新媳妇扯布,而且是配套的衣料,以至于成为一个固定的定亲仪式。成亲时,清末民初的男子穿长袍马褂,女子穿红色的婚服;后来,男子穿崭新的中山服,女子穿制服衣;再后来,男子西服革履领带,女子则穿婚纱。小孩满月时,舅家除送新衣新帽外,还要给小外甥送银镯子、银项圈,姑姑姨姨家也要给小孩送新衣新帽。小孩成长过程中,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祈望借助虎的威力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过端午节时,则要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蜘蛛图案的“五毒衣”,寄予着以毒攻毒、镇邪驱祟的用意。父母年老后,儿女要给父母做老衣,褥子、单子、枕头、衣帽鞋袜,各样衣料齐全,以示对父母一生辛劳的慰劳。父母去世后, 子女孙辈要穿丧服。古代的丧服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服制。关中的丧服是男女孝子一律穿白衣、白裤、白鞋,再用白纱布叠成一寸多宽戴在头上,身后拖得很长;一般亲属只穿白衣,将白纱在头上缠一圈;孙子辈在白丧服上戴上红布条。在这些方面,秦人是很注重礼仪的。如果前去吊孝,主家没有发给孝纱,当事人是很没面子的, 也会很不高兴。

(五)阶层性

是指穿着丝绸质料的长袍、马褂和皮袄、皮裤, 那显然是有钱人的行头,一般人是无缘问津的,所以 “布衣”一词,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称。

(六)时代性

秦人衣着的时代性也很明显,上述临潼人从清末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衣着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但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即愈来愈简便,愈来愈大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分界限和行业界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关中服饰的变化,与时代保持着同一的步伐。"

 

 

来源:

何薇著《试论关中服饰习俗》

相关图片
相关文献
的确良
近代关中服饰图二
近代关中服饰图一
长袍马褂